1979年初微豪配资,北京。
“妈,您真的要去见李讷?”灯光下,儿子刘源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 નાના的迟疑。刚刚走出高墙一年多的王光美,面容虽还带着苍白,眼神却异常坚定。她轻轻点了点头,平静地说:“她是主席的孩子。我听说她现在过得不好,还带着个娃,我得去看看。”
这一句“主席的孩子”,便将十二年的风雨与恩怨,轻轻搁置在了一旁。
走出秦城监狱时,王光美已经57岁。十二年的与世隔绝,足以磨掉一个人的所有棱角,但对王光美而言,似乎只是沉淀了她骨子里的那份豁达与坚韧。当人们以为她会首先为自己和丈夫的冤屈奔走呼号时,她的第一个举动,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,也让周围的亲友们看到了这位女性惊人的胸襟。
她要去见的李讷,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,也是江青的女儿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刘少奇和王光美所蒙受的不白之冤,与江青有着直接且深刻的联系。按人之常情,避之尚且不及,更何况主动探望。但王光美不这么想,在她心里,上一代的纠葛,不应该延续到下一代身上。更何况,李讷是她曾经看着长大的晚辈。
打听到李讷当时的住处后,王光美亲自找上了门。眼前的景象让她心里一酸:李讷因病无法工作,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王效芝,生活很是窘迫,整个人瘦得脱了相。没有客套微豪配资,没有提及过往,王光美像过去一样,拉着李讷的手,眼里满是心疼。她不仅自掏腰包给母子俩买了新衣和营养品,还主动把王效芝接到自己家里照顾,好让李讷能安心养病。
有意思的是,王光美惦记的还不止这些。她觉得李讷一个人太苦了,便开始托付一些老战友、老同事,想为她物色一个可靠的伴侣。后来,在李银桥夫妇等人的热心帮助下,曾给主席做过警卫员的王景清走进了李讷的生活。看到李讷后半生有了着落,王光美才真正放下心来。两家人的情谊,就这样被王光美用一颗超越恩怨的宽厚之心,重新连接了起来。
这种超乎常人的气度,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源于她对那段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。处理完李讷的事情后,王光美做的第二件大事,便是重访韶山,去毛主席的故居看一看。在她心中,毛主席不仅是党的领袖,更是影响了她革命道路的人生导师。
她依然能清晰地记起,当年和刘少奇在延安举办婚礼时的情景。那场婚礼极其简朴,几张桌椅,一份蛋糕,便是全部的排场。但毛主席、周总理、朱德都亲临祝贺,那份革命情谊,比任何奢华的仪式都来得珍贵。建国后,也是在毛主席的鼓励下,她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夫人,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尼等国,以其优雅得体的风范在国际舞台上为新中国赢得了赞誉。可以说,没有毛主席的支持,她的外交生涯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。
1961年,她曾陪同丈夫刘少奇一同来过韶山。当时他们还约定,有机会一定再来。谁曾想,那次竟成永诀。二十多年后故地重游,物是人非。故居修葺一新,游客络绎不绝,可身边却再也没有了那个熟悉的身影。王光美在厅堂里站了很久,默默地看着主席的遗像,那些在延安、在北京西郊香山、在中南海的往事,一幕幕涌上心头。临走时,她反复叮嘱工作人员,一定要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保护好。
对故人的缅怀,最终还是要落回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身上。王光美要做的第三件大事,也是她余生最为牵挂的一件事,就是替丈夫刘少奇,回到他阔别已久的故乡——湖南长沙花明楼。
她最后一次陪丈夫回乡,同样是在1961年。那次,刘少奇是带着工作组回湖南进行农村调查的,行程极为紧张。直到调研工作基本结束,他才挤出一点点时间,回到了阔别四十载的家乡。为了不惊扰地方,他们悄悄地住进了乡亲家里。当得知自己的旧居空着,而村里还有几户贫困人家没地方住时,刘少奇当即拍板,力排众议,坚持把房子分给社员住,并说道:“纪念馆二三十年以后再办也不晚!”
那一趟回乡,刘少奇得知许多亲人已经离世,心中酸楚,却只能在妻子面前流露片刻。他身上有更重的担子,家乡,只能是他心中遥远的挂念。遗憾的是,他再也没能回去看一眼。
又是二十多年过去,王光美独自一人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。当她看到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“刘少奇同志故居”七个大字时,眼泪再也忍不住了。院落还是当年的模样,那几户人家搬走时,将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。厅堂里陈列着丈夫各个时期的老照片,王光美一张张地抚摸过去,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,她都记得清清楚楚。照片里的人,音容宛在,却已天人永隔。
从那以后,王光美先后四次来到花明楼,将丈夫的遗物、手稿,分批捐献给纪念馆。她倾尽余力整理刘少奇的文稿,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让世人看到一个更加真实、完整的刘少奇。这既是对丈夫的交代,也是对历史的交代。
2006年,85岁的王光美走到生命尽头。在弥留之际,子女们问她还有什么心愿。她用尽最后的气力,轻轻说出了三个字:“花明楼……”那里,有她对丈夫最深的思念,也是她一生情义的归宿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