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一架飞机的价格标签上写着“12亿人民币”时GGV纪源资本,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:凭什么?
尤其当这架飞机还不是我们心中最顶级的“五代机”歼-20,而是一款被称为“四代半”的歼-16D时,疑问就更大了。
这感觉就像是,花了比顶配旗舰手机还贵的钱,买了个“青春版”?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?
别急,先收起我们的固有印象。
在现代空战的棋盘上,如果你还只盯着谁的拳头更硬、谁飞得更快,那格局就小了。
歼-16D,这架比歼-20还贵的“非主流”战机,它的价值,恰恰不在于传统的正面硬刚,而在于一种近乎“魔法”的颠覆性力量。
歼-16D虽然脱胎于歼-16战斗机,但它的核心使命已经变了。
如果说歼-16是位能打能扛的“重装战士”,那歼-16D就是一位穿着战士铠甲的“战场大法师”。它的主要武器不是导弹,而是电磁波。
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一场大规模空战箭在弦上,一方耗费巨资构建的、由预警机、地面雷达、防空导弹组成的立体防御网络严阵以待。
突然间,所有雷达屏幕变成一片“雪花”,无线电通讯里只剩下嘈杂的噪音,原本锁得死死的目标瞬间消失,耗资千万的防空导弹如无头苍蝇般乱窜。
整个战场单向透明,一方变成了睁眼瞎、顺风耳,而另一方则成了聋子和瞎子。
这就是歼-16D要干的活。它被誉为“空中电霸”,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强大的电子战能力,制造一个巨大的“电磁黑洞”,让对手“看不见、联不上、打不准”。
这种“魔法”的来源,是歼-16D翼下和机腹挂载的多达6个以上的大型电子战吊舱。
这些吊舱可不是简单的干扰器,它们是集侦察、分析、压制、欺骗于一体的综合电子战系统。
据分析,其峰值功率高达100-200千瓦,这相当于把近300辆地面干扰车的能量,集中到一架以2马赫速度飞行的战机上。
其威力足以制造一个直径150至200公里的“电磁真空”地带,在这个范围内GGV纪源资本,所有依赖电磁波工作的设备都可能失灵。
更“损”的是它的战术欺骗能力。
歼-16D能够精准截获并模仿对手或友军的雷达信号,在敌方雷达上制造出成百上千的虚假目标。
比如,在关键方向上模拟出一个由20架歼-20组成的突击编队,足以让对手的指挥官惊出一身冷汗,手忙脚乱地调动宝贵的防空火力去应对这些“幽灵”。
在2023年的一次中泰联合演习中,歼-16D就成功模拟了F-35的信号特征,诱骗“蓝军”防空系统开机,并在短短2分钟内就完成了对该系统信号特征的提取和分析。
理解了它的“魔法”能力,我们再回头看那12亿的造价,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。
这笔钱,买的不是钢筋铁骨,而是尖端科技的结晶。
那几个电子战吊舱,内部集成了极其复杂和精密的组件,其成本本身就占了飞机造价的大头。
而歼-16D的“眼睛”——机头雷达,也非同寻常。它装备了与歼-20同级别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。
简单来说,氮化镓是目前最先进的雷达半导体材料,相比上一代技术,它能让雷达看得更远、功率更大、抗干扰能力更强。
这款雷达不仅能让歼-16D在数百公里外发现目标,甚至有分析认为它具备在100公里左右距离上发现F-22、F-35这类隐身战机的能力。
同时,这面雷达本身也能作为强大的电子干扰源,既是“千里眼”,也是“眩目神光”。这些顶级电子设备,每一项都是烧钱的大户。
为了支持这些大功率的电子“吃电大户”,歼-16D的内部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,它需要更强大的供电系统和高效的冷却系统。
此外,为了减轻重量、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并强化机体结构,机身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、吸波涂料和钛合金,这些材料的成本远高于传统航空铝材。
歼-20作为未来空军的绝对主力,其规划产量是奔着数百甚至上千架去的,庞大的生产数量可以有效摊薄其惊人的研发成本,从而拉低单机造价。
而歼-16D作为一种高度特化的“辅助”机型,其装备数量相对较少,可能几十到上百架就能满足核心需求。
更少的产量,却要分摊同样高昂的专用电子系统研发费用,其单位成本自然水涨船高。
“法师”与“刺客”:1+1>2的体系价值衡量一款武器的价值,不能只看它的单挑能力,更要看它在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作用。
歼-16D的价值,正是在于它能让整个空军的战斗力产生指数级的跃升,是名副其实的“战力倍增器”。
目前,最被津津乐道的组合就是歼-20与歼-16D的“黄金搭档”。
歼-20是顶级的隐身“刺客”,任务是悄无声息地撕开敌人的防线,猎杀高价值目标。但“刺客”也有弱点,一旦被发现,就会陷入危险。
而歼-16D这位“大法师”的存在,就是为“刺客”扫清障碍。
在“体系作战”中,歼-16D可以伴随歼-20编队出动,在数百公里外就开启强电磁压制,让敌方的预警和防空网络陷入瘫痪。
敌方雷达要么什么都看不见,要么看到的是歼-16D制造出的一大堆假目标。
在这种电磁迷雾的掩护下,歼-20可以更加从容、安全地抵近目标,完成“踹门”一击。这种“隐身突防+电磁压制”的组合,实现了“1+1>2”的效果,极大提升了攻击的成功率和己方战机的生存率。
除了辅助歼-20,歼-16D还能为轰-6K、运-20等大型飞机提供全程电子护航,为它们开辟一条安全的空中走廊。
放眼全球,能与歼-16D对标的,只有美国海军的EA-18G“咆哮者”电子战机。
歼-16D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空军不仅在战斗机硬件上追赶世界一流,更在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“软实力”——电子战领域,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。
它的高昂造价,反映的是一种军事思想的转变:未来的胜利,始于电磁频谱的控制权。
从这个角度看,这12个亿GGV纪源资本,买到的不仅是一架飞机,更是通往未来信息化、智能化战争“制胜空域”的一张昂贵却物超所值的门票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